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顛覆性改變。勞動教育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教育形式,承擔著培養(yǎng)“大國工匠”的歷史使命。高校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勞動教育中,是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舉措,有利于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獲得良好的實踐體驗。同時,高校勞動教育工作者應防范數字風險、應對數字挑戰(zhàn),從科學視角削弱其在勞動教育轉型發(fā)展中帶來的負面影響,全面推動勞動教育數字化發(fā)展。
合理規(guī)劃教育轉型。高校應認真學習研讀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相關文件及會議精神,在深刻把握數字化轉型內涵的基礎上,制定勞動教育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確保高校按照教育部門要求部署具體工作;由高校黨委書記牽頭,勞動教育主體、教務處、學生處、后勤保障部門等共同組建勞動教育改革工作小組,結合數字化轉型整體部署細化工作內容,完善管理規(guī)范、轉型目標、執(zhí)行監(jiān)管、效果反饋等機制;成立勞動教育改革指導部門,根據本校實際及師生需求提出意見及建議,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組織開展勞動教育改革座談會、交流會、研討會等,邀請相關教育專家、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分享經驗,從而保障勞動教育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設置勞動教育改革專項資金,以校企合作方式增加社會資金投入,為后續(xù)數字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完善數字基礎建設。高校應持續(xù)優(yōu)化勞動教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電信服務商合作完善高校網絡設施布局,保障網絡運行的穩(wěn)定性與高效性,為高校師生開展線上教學、資源共享與傳輸等提供支持;更新多媒體、計算機等硬件設備,確保新設備能夠充分滿足師生數字化教學需求;完善智慧課堂、AI實驗室等數字設備,以及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在線模擬軟件、教學管理工具等軟件建設,為數字技術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建設適合開展校內勞動實踐教育的實訓基地、創(chuàng)客空間、工作坊,配套提供相關材料、工具,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設計綜合性教學管理系統,增加學習資源、個性化資料推送、線上交流、作業(yè)發(fā)布、考核評價等功能模塊,方便師生開展線上勞動教育活動,落實勞動教育數字化建設。
提高教師數字素養(yǎng)。高校應重視勞動教育教師數字素養(yǎng)培訓工作,以全員輪訓方式幫助教師逐步掌握數字化教學的操作要領,找到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契合點,明晰數字時代人才培養(yǎng)新要求,避免技術升級引發(fā)的職業(yè)焦慮;設置勞動教育數字化實踐培訓班或研學團,通過實踐鍛煉或實地參觀,認識到數字背景下勞動教育的新業(yè)態(tài),以便在后續(xù)教學中樹立數字化教學理念,明確勞動育人的目標及意義;將教師數字素養(yǎng)、技能與職稱評定相關聯,激勵教師主動參與培訓活動;邀請勞動教育、數字技術專家學者擔任培訓講師,指導勞動教育教師認識到數字技術賦能下勞動教育迎來的機遇、面臨的挑戰(zhàn),避免出現過度依賴技術或技術無用論的主觀偏見;重視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增加數字設備操作、軟件應用等實用性培訓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高培訓獲得感。
推動技術賦能教育。高校應加強虛擬現實技術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以虛擬仿真實驗室或實踐基地突破傳統教學時空限制,使學生獲得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學生可利用計算機獲取優(yōu)勢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借助虛擬仿真設備實現無實物演練,完成高難度、高安全風險、高成本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狀況下參與實踐教學;在虛擬仿真實踐平臺中增加回撤及重置功能,學生可在平臺中反復操作、大膽創(chuàng)新,盡量避免因實踐設備損害或耗材增加而增加教育成本;在虛擬仿真場景中自由設置勞動場景,通過引入環(huán)境變量、設置障礙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利用人際交互功能為學生匹配個性化學習資料,通過啟發(fā)教學、示范演練、配套聯系引導學生在智能勞動教育中掌握細節(jié)知識,并結合學習狀況依托大數據分析智能調整教學內容,提升勞動教育精準性。
引入數字教學形式。高校教師應發(fā)揮數字技術優(yōu)勢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必修課、校內外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開展線下勞動教育,并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內涵、勞動技能、勞動精神等的認知;采用線上勞動教育平臺復盤線下所學知識,在復盤與深化中提升教學效果。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興趣愛好、實踐經驗、操作能力等,因材施教匹配教育資源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出“舒適圈”,在合理范圍內獲得高層次的實踐體驗。同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過程監(jiān)督、異常監(jiān)控、即時反饋,確保勞動教育與數字化建設保持同步。在勞動教育數字化平臺中設置模塊化教學內容,以可視化手段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突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允許學生自主安排教學進度及學習內容,減少無效學習或重復學習。
構建多元治理機制。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教育數字化轉型發(fā)展需求完善數字教育立法及安全管理法規(guī),并采取嚴格的風險監(jiān)管處罰機制,嚴格防范因數字化建設對勞動教育產生的風險,形成良性發(fā)展的勞動教育數字新生態(tài)。高校應完善勞動教育數字化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及防范機制,從勞動教育數據生成到應用全過程設置安全防護;尊重并保護師生隱私安全,制定完善的勞動教育數字化平臺運營規(guī)則,對數據使用、共享等過程進行監(jiān)管并強化職責機制,確保數字技術在勞動教育中能充分發(fā)揮出優(yōu)勢。社會各界應加強數字化宣傳及監(jiān)督工作,鼓勵各界積極參與勞動教育數據安全治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優(yōu)化教育評價機制。高校應制定完善的勞動教育數字化建設評價機制,包含學生理論學習成果、數字教學資源使用狀況、實踐教學成果、教師教學成果等指標,通過合理權重設置科學檢測勞動教育成效。引入教師、企業(yè)、行業(yè)協會、專家學者等多元評價主體,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通過多主體綜合評估提高考核結果公正性。采用綜合型教學手段全方位考核教學成果,利用數字挖掘技術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估,并與后續(xù)學習成果進行對比分析;過程性評價應包含學生的勞動知識及技能,并在傳統課堂評價中增加線上評價內容,同時對勞動教育手段反饋意見進行收集,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思路及方法,提高勞動教育針對性;成果性評價除課程成績外,還應包含實踐成果、勞動獎項等內容,借助數字化手段盡可能全面獲取勞動數據,提高評價精準度。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勞創(chuàng)融合共生路徑研究”(2024SJGLX0955)。
(作者系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中國語言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