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大豆,讓我無限懷戀,讓我于記憶深處不斷反芻過往歲月中絲絲縷縷慰人心魂的溫暖情愫……
那些年,在我們村,吃青豆炒肉就算奢侈的“打牙祭”。起鍋前,再放一把切成圈的青椒提味。飽吸油汁與肉味的青豆顆顆誘人,連同大塊的豬肉一并送入嘴里嚼,肉香與豆香混合,再加上青椒的微辣,讓人吃完飯后還不停地用舌頭掃牙齒,試圖尋找殘存于齒縫的絲絲肉渣和豆末。在我和妹妹一邊狼吞虎咽一邊筷子打架的時候,母親和父親只有一筷沒一筷地挑著菜盆里的青椒吃。等我和妹妹油嘴兒一抹,扶著滾圓的肚子下桌后,父親才把菜盆里的油湯先倒一大半到母親飯碗里,然后,他直接端了菜盆去鍋里打米飯。父親食量不小,直到我長大后才明白,他們哪是不想吃肉啊,是在騰給我們吃哩。
地里的大豆慢慢黃了。母親把豆稞割回家,放在秋陽下暴曬。母親把裝了大豆的口袋小心埋進谷倉里的谷堆中——像把襁褓中的我和妹妹放進被窩。翹首以盼中,臘月二十九終于到了,我們十來家人共有的那個閑置了大半年的大磨盤也終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大伯家的、世凱家的、陳紹文家的、萍子姑媽家的……幾乎所有人都聚集到淑清表嬸家的寬屋檐下。那個大磨盤直徑一米,非常重。推磨最累人,男人們當仁不讓。兩人推磨更省力,某家的推不動時,必有另一家的男人走上前來,幫著推一陣。磨盤嘎吱、嘎吱地轉著,過年的氛圍愈來愈濃了……推完這家的,再推下一家的,大家相互幫襯,直到所有豆子都推完了,才各家挑了豆?jié){回家去。父親把豆?jié){翻進鍋里。灶膛內,熊熊柴火開始熱情舔舐敞口鐵鍋。父親和母親合力做出了豆花兒和豆腐。白玉一樣的豆花兒和豆腐清清爽爽,可解過年那幾天的大魚大肉之膩。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和妹妹這一輩當年的碎娃兒也快到天命之年。那架好幾年未被推磨的手溫柔撫摸的磨桿不出意外地壞了,朽了。如今,水泥路通了,上街變方便了。街上,各種豆制品琳瑯滿目,一大盆鮮豆花也就幾塊錢而已,誰還有那閑工夫去慢慢磨一盆大豆,慢慢點一鍋豆花,慢慢做一筐豆腐?前幾年,淑清表嬸的兒子在外掙錢后回宋家壩造起一幢新樓房。樓房是上下兩層的套房,沒有設計寬屋檐。沒了寬屋檐,那個原本放在淑清表嬸家的磨盤自然沒了安放之地,大家遂越發(fā)覺得它很是大而無當了,于是它被滾到屋后的樹林里放著。誰也想不到,在祖祖輩輩的生活日常里質樸無華卻無比金貴的大豆和豆制品忽然間就風光不再了。贊嘆經濟高速發(fā)展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卻有失去了什么的遺憾和疼痛。早些年,去異地旅游或我居住的小城開了什么特色餐廳店時,我也是嘗鮮、嘗新的急先鋒。那些美食也大多能讓我感到驚艷,但不知怎的,它們卻都曇花一現般不能在我味蕾的深處如大豆般扎根。
隨著時光流逝年齡老去,我越來越認同家鄉(xiāng)老人們的那句口頭禪——“好吃不過豆花兒飯”。今天的大豆何其普通,它早已不是餐桌上唯一的美食。今天,我如果再說大豆無以取代,未免矯情,但它的的確確曾是那些年里我的美食清歡啊。貌似至簡的大豆中蘊藉著我們與家人、與鄰居互愛互助的質樸情愫,這情愫在我的記憶里永恒存在,溫暖如初……